課程性質 |
公共必修課 |
||||
課程名稱 |
思想道德與法治 |
課程編号 |
K0200060 |
||
适用專業 |
全校所有專業 |
開課學期 |
第1學期 |
||
總學時 |
48 |
理論 |
40 |
學分數 |
3 |
實踐 |
8 |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
《思想道德與法治》是面向大學生開設的公共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課程,本課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價值取向,以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法制觀教育為主要内容,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幫助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偉大的愛國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思想品德修養,增強學法、用法的自覺性,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行為修養和法律素養。
學習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從當代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出發,以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為主線,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幫助大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進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惡、美醜和加強自我修養的能力,為逐漸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紮實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
二、課程教學目标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實現如下目标:
(一)總體目标
本課程的教學目标是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結合我校學生實際,培養學生确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樹立正确的人生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等,培養學生的中國精神,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 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知識目标:
1.明确我們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學習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論,領悟人生真谛、樹立正确的人生觀,積極投身人生實踐,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2.确立和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将職業理想、責任與對祖國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結合起來,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3.學習和弘揚中國精神,明确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掌握愛國主義的基本内涵,讓改革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做新時代忠誠的愛國者和改革創新的生力軍。
4.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内容,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曆史底蘊、現實基礎及道義力量,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
5.了解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理論,學習和發揚中國革命道德,了解并遵守公民的道德準則,做一名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青年學生。
6.學習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理論,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法治體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明确培養法治思維的方法,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和意識。
(三)能力目标:
1.能夠清晰了解大學生活和高職生活的特點,盡快适應人生新階段,提高獨立生活能力。
2.能夠深刻認識和理解新時代大學生的使命擔當,初步培養大學學習生涯和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設計能力。
3.能夠明确個體對自然、社會、他人和自身應該承擔責任,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顯著提高學習、交往及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
4.能夠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明确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辯證統一,提高分辨、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能力。
5.能夠科學把握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主要内容,積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成為新時代忠誠的愛國者和改革創新的主力軍。
6.能夠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7.能夠将道德要求内化為自覺的意識,提升道德素養。
8.能夠自覺遵守法律規範,提高依法處理現實法律問題的能力。
(四)素質目标:
1.确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從現實做起,踏踏實實地向理想邁進。
2.回顧中國的發展曆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發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
3.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樹立科學的人生态度,努力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4.恪守基本道德規範,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提高道德修養。
5.遵守法律規範,維護法律權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
三、教學基本要求
課程前,要求學生預習,了解教學的主要内容,标注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并參閱相關課外文獻資料。
課程中,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案例分析讨論,可向老師提出自己的疑問。
課程後,要求學生共同進行小組讨論和反思,根據教學内容可進行教學成果展示。
四、教學内容與學時分配
專 題 |
内 容 |
所屬 章節 |
教學目的與要求 |
學時 |
備注 |
專題一 |
争做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緒 論 |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正确認識自身所處的人生發展階段和當前所處的時代方位,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提出的要求,了解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提出的期望,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争做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2 |
總論篇 |
專題二 |
樹立正确的人生觀 |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
引導和幫助學生系統認識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理論,深刻理解個人與社會關系,科學認識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價值,确立科學高尚的人生觀。 |
2 |
人生篇 |
專題三 |
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
第一章 第三節 |
引導和幫助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理論認識和解決人生問題;學會以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處理人生矛盾;堅持科學評判人生價值、自覺抵制錯誤人生觀念的影響。 |
4 |
|
專題四 |
理想信念的内涵與作用 |
第二章 第一節 |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深入認識和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學涵義,學會辨析不同性質和層次的理想信念,正确認識理想與信念辯證關系,深刻理解确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對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将個人的奮鬥志向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起來。 |
2 |
理想篇 |
專題五 |
确立崇高科學的理想信念 |
第二章 第二節 第三節 |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準确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科學内涵和相互關系,堅定信仰信念信心,把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結合起來,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
4 |
|
專題六 |
中國精神的科學内涵和時代價值 |
第三章 第一節 第三節 |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精神的科學内涵,正确認識弘揚中國精神的時代價值,為其成長為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激發他們以昂揚的精神狀态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拼搏,用實際行動展現出弘揚中國精神的青春風采。 |
4 |
精神篇 |
專題七 |
做新時代的忠誠愛國者 |
第三章 第二節 |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全面理解愛國主義的基本内涵,科學把握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主要内容,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做新時代的忠誠愛國者。 |
2 |
|
專題八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内容與顯著特征 |
第四章 第一節第一、二目 第二節 |
準确理解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内涵;科學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内容,增強價值自信與價值自覺;深刻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顯著特征,認清西方“普世價值”的實質與危害。
|
4 |
價值篇 |
專題九 |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與基本要求 |
第四章 第一節第三目 第三節 |
深入理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充分認識青年價值取向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全社會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命擔當; 科學把握“ 勤學、修德、明辨、笃實”的具體要求,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内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的實際行動。 |
2 |
|
專題十 |
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原則 |
第五章 第一節 |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原則的科學内涵,深刻認識社會主義道德本質,正确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 |
2 |
道德篇 |
專題十一 |
社會主義道德的形成與發展 |
第五章 第二節 |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認識中華傳統美德的豐富内涵,了解中國革命道德的形成發展過程和主要内容,理解人類文明優秀道德成果的價值,培養對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思考能力,從而形成道德文化自信。 |
2 |
|
專題十二 |
在實踐中養成優良道德品質 |
第五章 第三節 |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理解并領悟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實踐、貴在堅持,積極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實踐之中,自覺遵守道德規範,努力錘煉個人品德。 |
2 |
|
專題十三 |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和作用 |
第六章 第一節 |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的基礎上,深刻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特征,充分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保障作用,全面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運行機制。 |
2 |
法治篇 |
專題十四 |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
第六章 第二節 |
引導和幫助學生正确認識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内涵和重大意義,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标與原則,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自信,逐步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習慣。 |
2 |
|
專題十五 |
堅決維護憲法權威 |
第六章 第三節 |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我國憲法的形成和發展,深刻理解我國憲法的崇高地位和基本原則,充分認識我國憲法實施與監督的重大意義,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主義憲法權威,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
2 |
|
專題十六 |
不斷提升法治素養 |
第六章 第四節 |
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正确理解法律權利與義務及其關系,樹立馬克思主義權利義務觀,把握行使法律權利的界限,明确違反法定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培養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能力,努力成長為具有優秀的法治素養自覺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2 |
|
合計 |
|
|
|
40 |
|
(二)實踐教學(8學時)
實踐教學在最後兩周的課内實施,具體請詳見《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教學大綱。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課程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案例讨論、視頻教學、分組讨論等方法和手段。
課堂教學:結合指定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課堂講解,使學生掌握本課程的知識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課堂讨論:教師提供案例材料及相關視頻,向學生提問,學生分組讨論,表達個人觀點,并在教師規定的時間内進行課堂演示,檢查學生對知識目标、能力目标的掌握情況。
小組報告:教師根據十個教學模塊,安排小組報告,學生課後參閱文獻資料,合作形成書面報告,制作PPT,進行一定時間的課堂演示,教師針對小組報告情況進行補充及點評,通過此舉,進一步體現學生對知識目标、能力目标、素質目标的達成情況。
六、考核方式及成績評定細則
本課程采取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來檢驗教學目标的實現情況,學生總成績由兩個部分組成:
(一)形成性考核(比例:40 %)
形成性考核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主要通過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和實踐活動方式開展,稱之為平時成績,按百分制計算,占總評成績的40%,具體各部分考核方式與成績評定規則如下:
1.課堂考勤,主要考核學生的學習态度及是否遵守教學秩序,占平時成績的40%,教師應至少進行課堂考勤10次,缺課1次,扣4分;遲到或早退1次,扣2分,扣完為止。一學期缺勤達到應到課時的1∕3者,取消考試(查)資格;
2.課堂表現,主要考核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及學習态度、參與課堂教學情況,占平時成績的20%。
3.課内作業、實踐活動及成果展示或彙報,占平時成績的40%。主要考核學生在實踐課教學中的參與情況以及學生實踐課中的調查報告、實踐報告、課堂彙報等完成情況。
(二)終結性考核(比例:60 %)
終結性考核是對課堂教學的達成效果的評價,在課堂教學結束後進行,采用筆試的形式。期末理論考試按百分制計算,占總評成績的60%。該理論考試主要考核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兩部分按比例相加為本課程最終成績。總成績按百分制計算。
七、教材與參考資料
1.教材:
本書編寫組. 思想道德與法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
2.參考資料:
(1)《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1年,
http://www.gov.cn/xinwen/2021-07/01/content_5621846.htm
(2)《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教育部課題組,人民出版社,2019年
(3)《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本書編寫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4)《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人民出版社,2019年
(5)《新時代面對面》,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8年
(6)《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
(7)《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年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習近平,外文出版社,2014年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習近平,外文出版社,2017年
(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習近平,外文出版社,2020年
(1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資源平台:http://www.bjcipt.com/
大 綱 執 筆 人:尹 瑩
參 與 讨 論 人:劉建中等
教研室審核人:尹 瑩
學院審定人:李故新
日 期: 2021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