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建設

您的當前位置: 本站首頁 > 教學科研 > 課程建設 > 正文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大綱

發布人:日期:2022-08-24 12:51浏覽數:

課程性質

公共必修課

課程名稱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課程編号

K0210060

适用專業

全校本科所有專業

開課學期

第2學期

總學時

48

理論

40

學分數

3

實踐

8

一、 課程性質與任務

(一)課程性質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全校各本科專業學生的公共必修課,是一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

(二)課程任務

通過開設本課程,使學生掌握近現代中國革命發生、發展和勝利的曆史進程,加深對中國近現代發展曆史規律的認識,增強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提高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自覺性,并培養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課程教學目标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實現如下目标:

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知識,把握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曆史進程及其内在的規律性,了解國史﹑國情,并逐步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刻領會曆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産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增強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1.知識目标

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學習,學生應了解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及其與中國封建勢力相結合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了解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争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項曆史任務;了解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人民群衆為救亡圖存而進行艱苦探索、頑強奮鬥的曆程及其經驗教訓;了解中國人民走上以共産黨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曆史必然性;了解實行改革開放和搞好現代化建設,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重大意義等。為今後學習各類後繼課程和進一步擴大曆史知識面奠定必要的曆史基礎。

2.能力目标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獲得如下能力:(1)運用科學的曆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曆史問題、辨别曆史是非的能力;(2)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積極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3)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曆史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4)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3.素質目标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注意培養學生以下人文素養:(1)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意識,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增強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的自覺性;(3)樹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明确觀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4)自覺總結和汲取曆史經驗,提高思想政治素質;(5)主動探尋并善于抓住曆史問題的背景和本質的素養;(6)具有良好的科學态度和創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的素養。

課程教學内容與學時分配

專題

重點内容

課時

備注

專題一

課程導論

大學生為什麼要學習中國近現代史

教材邏輯框架體系與學習要求

2


專題二

近代中華民族的磨難與抗争

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任務是如何提出來的(第一章)

4


專題三

不同社會力量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為什麼沒有成功(第二章)

3


專題四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辛亥革命的曆史地位與意義

為什麼說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敗了

(第三章)

3


專題五

中國共産黨成立和中國革命新局面

為什麼說曆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為什麼說中國共産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第四章)

4


專題六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中國革命新道路是怎樣探索和開辟的(第五章)

3


專題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争

為什麼說中國的抗日戰争是神聖的民族獨立解放戰争

為什麼說中國共産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争的中流砥柱(第六章)

4


專題八

解放戰争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為什麼說“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為什麼說曆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第七章)

3


專題九

新中國的穩固與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怎樣理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确立是曆史和人民的選擇

如何正确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與探索的曲折(第八章)

4


專題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與發展

為什麼說曆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怎樣開辟并接續發展的(第九章)

4


專題十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怎樣的曆史性變革

怎樣正确認識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第十章)

4


考試



2


實踐教學


進課堂

8

另計劃

合計



48


說明:由于教材第八章(含)後内容與“概論”課内容部分重複,但側重點不一,在實際教學中可适當做調整。8個實踐教學課時實施方案另行計劃。

、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

1.教學組織與形式

根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學科性質和專業特點,以及學生的接受等情況,在教學中采用班級式集中授課為主,實踐教學為輔,課外輔導、課下自學與課堂讨論相結合的教學形式。

2. 教學方法和手段

(1)系統講述:主要是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基本内容按章節、按中國曆史的發展過程進行系統講述,講清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使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使學生達到本課程應達到的知識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案例教學:通過一些具體案例講解中國曆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助于學生形象理解相關内容。

(3)課堂讨論:針對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讨論,加深對理論知識的進一步理解。

(4)體驗性教學法:通過參觀革命舊址等和觀看相關教學資料片等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總結,在實踐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論素質。

3.教學環境與策略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程講授中,同時綜合應用多媒體、PPT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使教學内容圖文并茂,更加直觀、生動,既有曆史思維的張力,又具有視覺沖擊力。全部采用多媒體教學,大大增加了課堂信息量。

課程考核與評定細則

本課程期終考核方式為考試。為實現前述目标,建立“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即過程評價,以學生在教學過程的參與程度作為評價的基本标準;目标評價,以課程标準目标作為評價的重要标準;能力評價,以學生運用本課程知識解決相關理論和實際問題為參照标準。

根據“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本課程考核全面考查學生對本課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識點學習、理解和掌握的情況。期末評估方式為考試形式。

總成績=平時成績*40%(100分制計算:出勤40分+課堂表現20分+實踐/作業40分)+期末成績*60%。課堂考勤,主要考核學生的學習态度及是否遵守教學秩序,教師應至少進行課堂考勤10次,缺課1次扣4分,遲到早退一次扣2分,扣完為止,一學期缺勤達到總學時的1∕3者,取消考試資格。課堂表現可設置基準分12分,根據學生參與教學、師生互動讨論等表現在基準分上酌情加減。

、課程主要參考資料

(一)教材選用

本書編寫組.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

(二)其他文獻資料

1.習近平.論中國共産黨曆[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

2.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 [N].人民日報.2021-11-17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M]人民出版社2021年.

4.費正清. 劍橋中華民國史(上、下)[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5.胡繩. 中國共産黨的七十年[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6.王桧林. 中國現代史(上、下)[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7.白壽彜. 中國通史(第 21 、 22 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8.胡繩. 從鴉片戰争到五四運動[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9.彭明. 五四運動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李侃. 中國近代史(第四版)[M]. 上海:中華書局,2004年.

11.軍事科學院. 中國抗日戰争史(上中下卷)[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

相關網站與主頁:

高等教育出版社立體化教學網http://4a.hep.com.cn/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資源平台:http://www.bjcipt.com/

大綱執筆人:劉建中

教研室審核人:劉建中

學院審定人:李故新

日期:  2022年  2 月 2日  

下一條:《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大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