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毛概”教研室全體教師在1教202召開教研會議,聚焦“數字時代的意識形态領域建設”這一重要議題,開展了深入的專題研讨活動。會議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戰略部署,深入探讨了數字技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謀劃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态建設新路徑。
“毛概”教研室主任沈忱指出,數字時代為高校思政教育既帶來了全新機遇,也提出了嚴峻挑戰。思政課作為高校意識形态建設的主陣地,必須不斷創新,以數字化賦能教育教學工作。
謝琳璐老師首先進行了主題發言,她圍繞本次研讨主題,從五個維度進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分享。這五個維度分别為教學對象數字原住民特征分析、高校意識形态建設三維挑戰、思政教育數字化轉型路徑、教師能力升級“工具箱”以及課程建設成果展示。謝老師以數字原住民的特征分析為切入點,探讨了數字時代高校思政課的轉型路徑。她認為,當代大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具有信息接收渠道多元、個性化需求突出等特點。因此,教師應更加精準地把握學生心理需求,創新教學方式,例如利用短視頻、互動直播等形式開展教學,建立教師能力提升的數字“工具箱”,推動課程内容和形式更加貼合學生實際,使思政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其後的讨論環節,教師們圍繞“信息化”“數字化”“人工智能”以及其與高校思政教學的結合路徑進行了熱烈的探讨。曲英钰老師分析了當前算法推薦機制帶來的信息傳播新格局,指出了“信息繭房”和内容娛樂化泛濫帶來的風險與問題。她建議,在内容創作上,教師們應深入研究網絡傳播規律,将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網絡語言、動漫和短視頻等,同時積極拓展陣地,入駐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台,構建多維互動的意識形态傳播矩陣,更有效地吸引和引導青年學生。
李芳方老師從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出發,提出要将網絡熱點與理論教學相結合,通過實時捕捉和分析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事件,精準有效地回應學生的現實關切,不斷提高學生在思政課中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從而有效守護和鞏固高校思政教育陣地。
侯橹潞老師結合詳實的數據,進一步說明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态博弈的重要領域。她指出,高校必須主動進入互聯網這一關鍵領域,發揮思政教育的正向引導作用。一方面,應加強正面宣傳,積極傳播主流價值觀,營造正能量氛圍;另一方面,要堅持依法治網,嚴格落實網絡管理制度,構建健康清朗的高校網絡生态,從源頭上防範負面信息傳播。
周曉老師則強調,高校教師應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不僅要掌握基本的數字化教學技能,更要深度整合各種教育資源,打造适合新時代要求的高質量教育産品。教師應積極參加數字化培訓和學習,提升自身數字素養,以創新的姿态培育擔當時代使命的青年學生,真正做到以數字賦能教育,以教育塑造未來。
最後,沈忱主任總結指出,高校意識形态建設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場“攻堅技術”與“夯實育人根基”并舉的長期任務。她強調,隻有堅持守正創新,才能在數字浪潮中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态工作的主動權,真正将互聯網變成高校思政教育的強大助力。她同時呼籲,教師們要積極實踐、持續探索,在教學和研究中形成示範效應,不斷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編輯:閻宇
一審、一校:沈忱
二審、二校:吳旭冉
三審、三校:劉建中